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助人的歷程與諮商技巧

助人的歷程與諮商技巧
文章載自 湯堯教授


「關係」、「生涯」一向是學生困擾源之一,身為教師的我們何嘗不也是身受其苦心!!但是如何「引導」被諮商者的心中疑惑、如何確切引導、傾聽的技巧與所應避免的「專注焦慮」就形成相當重要的話題。尤其「教、訓、輔合一」更是當下教育工作的重要!
 引導原則
1. 多用開放性的問題發問,少用封閉性的問題發問:所謂開放性的問題就是用「六何」--何事、何人、何時、何地、如何及為何等來發問,如此可使當事人描述其事實、困擾等,也可使輔導人員得到許多資料。而封閉性問題所要求的回答是「是」與「否」,無法得到深入的資料。
2. 多用漏斗式的發問模式:即是先問一般性的問題,再慢慢接近主題,對主題的特殊性的問題發問。
3. 注意關鍵字,並瞭解其意義:所謂關鍵字是指:
一、 情緒性字彙,例如在談到母親時,當事人便流下淚來。
二、 常用的字彙,例如當事人說了許多次「一定要把他擺平」,或是說「這太過份了」。
三、 次級文化的用字,例如「這學期有兩科低空飛過」、「網咖粉刺激」。
4. 使用修飾敘述,再發問:對當事人敏感的問題,可先用修飾敘述,以降低其焦慮或自我防衛,則較易回答問題。所謂敏感的問題是指與「性」及「反社會」有關之問題。
 確切引導
確切引導是指輔導人員不用含糊籠統的言語,來應付當事人,而是用確切的語言來引發當事人的敘述,了解當事人的問題。更明確地來說,確切引導就是應用以下的字彙來發問,以求確切地瞭解當事人。
何事--妳所說的痛苦是什麼意思?
何時--這種痛苦的感覺有多久了?這痛苦的感覺多半在什麼時候發生?
何人--跟誰在一起有這種痛苦的感覺?
何地--這種痛苦的感覺,經常在那裡發生?
如何--痛苦的情形如何?請說明一下!
為何--你認為形成痛苦的原因何在?
感受--要求當事人說明他的感受?痛苦的時候,你的感受如何?你的看法如何?
處理--痛苦的時候,你通常怎麼辦?
範例與策略
一、 要求描述事實:ex 請告訴我數學不好的情形?老師不斷的給你壓力這是怎麼一回事?
二、 要求說明重要因素:ex 這件事可能的原因是什麼?面對這些壓力,對你有什麼影響?
三、 要求說明感受與處理方法:對這件事,你的看法如何?對這件事,你將如何處理?
 積極傾聽
一、 仔細聽當事人說什麼以及怎麼說。
二、 避免打斷或打擾,讓當事人能從容說完話及觀念。
三、 使用沉默鼓勵當事人說話,提供當事人時間,空間使當事人表露思想及感受,尤其當問題很難說出時,特別是從不曾說出來過的、沉默就是壓力。
四、 問問題以澄清當事人的意思。
五、 問問題使釐清問題重要細節(五w、在何情況下及經常性等)。
六、 幫助當事人有系統、條理的發現相關內容。
七、 注意當事人在語言(說什麼)以及非語言(怎麼說)間之相同處、不同處以及協調與否。
八、 反應當事人在語言以及非語言間思想、行為、感受之相似及矛盾處(協調)。
九、 引導當事人回饋,以檢查及保證對當事人觀點之確切性。
 專注焦慮
一、 輔導人員本身生活上所造成之焦慮,使無法專心傾聽
二、 輔導人員想快快瞭解當事人,以協助其解決問題(來自職業上的)
三、 當事人沉默,使輔導人員煩、急、難過,帶來壓力
四、 當事人面臨危機狀況,而輔導人員又無法處理
五、 當事人不滿
六、 當事人與輔導人員身份明顯的不一致(年齡、職業無法同理心)
七、 移情作用產生(當事人的情緒傳給輔導人員或酷似某人)
八、 當事人所說的問題就是輔導人員的心理創傷

A. Camus(卡繆)所說:「請不要站在我的前面,我不會跟隨你;也不要站在我的後面,我不願領導你;請站在我旁邊,讓我們做朋友!」
C. Rogers(羅傑斯)「人不要依賴聖經先知或任何神諭,不要受制於佛洛依德、不要依賴各種研究成果、不要由別人決定自己的選擇!」
J. P. Sartre (沙特)「人不能從他的自由和責任中退出!」

文章參考載自 網路湯堯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