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欣賞
策略規劃
動態競爭策略規劃 『策略九說』企業在規劃未來的經營策略時,除了考量本身的條件外,還應從動態的觀點,分析本企業和競爭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尤其是最近幾年來,產業中環境變動快速,技術創新頻率高,產品生命週期短,傳統競爭優勢以不能提供長期經營的安全保障。如何從彼此的互動中,在不同競技場尋找可能的攻擊或防禦策略,是策略規劃過程中更重要的課題。以下僅列出策略九說之競技場,詳細說明請見『策略九說』p285-p292。
策略九說競技場: 『價值/效率』競技場『能耐/結構』競技場 『實力/體系』競技場 『異質/同形』競技場 『超優勢競爭』-新時代動態競爭理論與運用 Richard A.D'Aveni 著過去維持企業優勢的力量,現在正迅速的瓦解中,敵對狀況越演越烈的同時,競爭對首也不再溫文有禮,值此競爭熱度全面升高時,就連最沈寂的行業也不例外;從軟性飲料到電腦軟體,從玉米穀騙到微晶片,無一可以逃出超優勢競爭的手掌心,在超優勢競爭的環境裡,優勢不在屹立不搖,競爭的策略重點,不是尋求持久的又是,策略的目標,亦非建立穩定與平衡:成功所仰仗的,是持續開發一系列的暫時優勢,是主動打破現狀,並積極轉移到下一個優勢。超優勢競爭中有兩個重點部分:一為四個動態攻防領域,另一個為動態攻防的規則,下面就簡單列出其要項,其他詳細的部分請見『超優勢競爭』『超優勢競爭』之競爭領域:
1. 成本與品質的競爭
2. 時機和專業知識的競爭
3. 建立和摧毀碉堡的競爭
4. 累積和削減雄厚資本的競爭
『超優勢競爭』之新競爭規則:
1. 更高的股東滿意度
2. 策略預測
3. 速度的定位
4. 出奇不意的定位
5. 改變競爭的規則
6. 告是策略意圖
7. 同時和一連串的策略出擊 發生動態競爭之產業 只要有競爭行為之產業便會產生動態競爭現象。
不分地域,屬於全球共通之現象。 不分傳統或高科技產業,例如:汽車、電腦、消費電子、零售、紙尿布等。 動態競爭現象之情境因子科技、環境激烈變化,競爭不再是靜態的。因此,只要有一家廠商發動超優勢競爭就會迫使其它廠商跟進,繼續爬升擴展階梯或跳至新的階梯,而產生超優勢動態競爭現象。 其它情境因子 結論 科技與環境變化快速---快速的變化賦予動態激烈競爭循環的動力。挑剔的顧客---消費者期待更高的品質、價格或其它期望,故廠商為追求利潤、市場佔有率或取得一連串短暫的競爭優勢,亦會不斷追求創新,進入動態競爭的循環中。 廠商間互相不信賴---故無法維持永久合作關係,廠商怕失去優勢必會不斷創新,因此兩次破壞間的穩定階段時間極短現階段廠商的策略為「適度反射、尋找或創造暫時的機會」,而非「在場品市場中做長期、審慎規劃某個特定行動的產品」。過去傳統阻礙競爭進行並維護現狀的策略已經消失。 成功的公司學會如何破壞現狀、登上擴展階梯、重新啟動競爭的循環或是跳到原本沈寂的競爭領域。
剖析競爭策略的完整內涵─ 評麥可‧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與理查‧達凡尼《超優勢競爭》甫於七月底來台訪問的知名經營策略大師麥可‧波特,他的思想精髓一直深受全球敬重,而他相關於「競爭力」的著作,也一直為企業領導人奉為圭臬;不過,波特的競爭理論在1994年面臨了挑戰,由另一位頗受注目的學者理查‧達凡尼所出版的《超優勢競爭》(Hypercompetition)一書,則提出了與波特若干不同的理論,重新為企業競爭策略解讀。在此,謹以波特於1998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與達凡尼的著作做一比對,之所以從波特眾多的著作中挑選出這一部,是因為波特在此書中清楚而完整地解釋他針對競爭策略所發展出的「鑽石體系」,正與達凡尼所提出「超優勢競爭」的四個基礎有一相對應的比較。除了能同時了解兩位學者針對「競爭力」此一課題所提出的理論基礎,以及其差異處;更希望能引發國內企業對「競爭力」這個主題的深入探討,繼而營造屬於自己的競爭空間與優勢。 兩種理論的基礎核心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麥可‧波特以自創的「鑽石體系」的角度出發,架起策略擬訂與實際履行之間的橋樑,提出價值鏈的概念,從成本和差異化的角度,檢視所有形成競爭優勢的種種特定來源,更針對影響企業競爭優勢重大的專業領域逐一探討,涵括企業行銷、生產、控制、財務等活動,並連結傳統的企業政策和產業經濟,提出嶄新的全方位觀點。 在《超優勢競爭》一書中,理查‧達凡尼則提出「超優勢競爭」的四個基礎,
1.價格-品質的定位競爭;
2.創造新專業知識和建立先驅者優勢的競爭;
3.既有產品或地理性市場的攻防競爭;
4.以雄厚資本為根基,建立資本更雄厚之聯盟的競爭。
由此衍生出七個動態策略方法(即所謂新七S),即成為企業競爭場上的決勝關鍵。 兩種理論的差異處
1. 相較於麥可‧波特的競爭理論,理查‧達凡 尼認為自己所提出的競爭策略較符合高倍 數時代的需求,因此,將其歸為「動態競 爭策略」。
2. 不論是麥可‧波特自創的「鑽石體系」,或是理查‧達凡尼所提出「超優勢競爭」的四個基礎,所含括的層面幾乎是重疊的,較大的差別之一是:在達凡尼的四項基礎中,特別針對新經濟時代而加強企業創新及聯盟的重要性。
3. 麥可‧波特的競爭理論強調的是如何保持長久的競爭優勢,而理查‧達凡尼則認為在新數位時代,新的市場所處的是經常性的失衡狀態,因此,他所提出的策略則著重在開發一系列的暫時優勢,目標在打破現況。在眾多探討「競爭策略」的書籍當中,我們特別選出兩項具代表性的理論架構,希望藉此能突顯出競爭策略的重要性,以及提供一個深思的機會。尤其是此時,台灣一向引以為傲的經濟實力開始面臨許多嚴苛的考驗之際,政府及企業更必須積極地體認所有的主客觀環境,找出這一個階段的定位,重新出發。
■麥可‧ 波特(Michael E. Porter)--經營策略大師麥可‧波特,現任哈佛商學院教授,以「競爭策略」的研究聞名於世。理查‧達凡尼(Richard A. D'Aveni)--現任企業策略課程教授,兼任多家企業的諮詢顧問,被譽為最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彼得‧杜拉克。
■何謂鑽石體系? 鑽石體系大致涵括四項因素: 1. 生產因素 2. 需求條件 3. 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 4. 企業的策略、結構和競爭對手
■何謂「新七S」理論? 「新七S」這個名稱來自於麥肯錫的原版七S,具體內容包括
1. 更高的股東滿意度
2. 策略預測
3. 速度的定位
4. 出其不意的定位
5. 改變競爭的規則
6. 告示策略意圖
7. 同時和一連串的策略出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