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人生五恨-文章欣賞

人生五恨
李重光云:「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個人一輩子享盡榮華,葬送國土,最後吐出一句「人生長恨」,真是一大反諷。李後主玩物喪志,一去酒色之中而不反,含恨以終也其誰憐之?
宋代有個人叫作彭淵材的人,平生有五恨:「一恨鰣魚多骨(刺),二恨金橘(桔)太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後來,這五恨被明代的朱國楨挪用之外,其中的兩恨也被金聖嘆借去用,最近頗紅的張愛玲似乎滿喜歡,在《紅樓夢魘》中加上「紅樓夢未完」,也引以為用。

這裡的「恨」其實不是「恨」,而是癖。此與李重光之「恨」固不可同擬,而與一般人所理解的恨,也不相同。人而有癖,便是痴人,人而有痴,則可以為友矣。所以陶庵老人說過:「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陶庵夢憶卷四》)
我這人卻是「癖」太多,情太多,所愛不少,所恨殊多。

金聖嘆總結人生三恨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千古軍師-諸葛亮的教育觀

諸葛亮誡子書: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悲嘆窮廬,將復何及也。
 
諸葛亮 又誡子書: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余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
 
諸葛亮 誡外生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概,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詩詞欣賞

(一)明月
東坡詞中常有月,是明是缺,往往都有著多樣的意涵,人月之間,總是有說不盡的轇轕。一輪明或者不明、圓或者不圓的月,照李白,照東坡,照楊喚,照我。照東坡的月反射出怎樣的光芒呢?先從月意象最豐富的〈水調歌頭〉看起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起首就是一個「天問」,「明月幾時有?」什麼時候開始有月亮的呢?這就挑起了生命無解的根源問題,而這樣的問題的出現,往往也就是一番尋索的開始。問「明月幾時有」在我看來,等於是問「生命究竟是什麼?」也暗藏了許多相生的問題,就開啟了全篇。之所以將「明月幾時有」這樣的問題「把酒問青天」,是以月為昔在、今在、往後仍在之物,作為一個宇宙的律、或者一條生命長流的象徵。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承上啟下,帶出仙境與人間的對照,字面上看來,是說想到月(天上宮闕)之不受時間限制(今夕是何年),當下情感上的反應是「欲乘風歸去」,但在多想一層,「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方面可以將「瓊樓玉宇」看成是一種完全超脫世俗、抽離於人情物外的「仙境」,東坡否定了,他沒有要跳出生命長河之外,他是「情之所鍾」之輩,不勝「太上忘情」之寒,不如在人間「起舞弄清影」;另一方面,或者可以扣到之前的生命難題,當他更深地迫近自己、反視生命,生命本身無解的情緒使他「恐」且「寒」,像〈後赤壁賦〉中「凜乎其不可留也」的感受一般。
下片,月又變成了一個如影隨形的、總是以它的圓照人事之缺的形象,「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無所不在的月光照的是他無所遁逃的情緒,人與月開始有密切的對照關係,「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強烈的反襯,襯出無情天地中的有情人、不變的明月下擾動的人情物事。
之後又作翻轉,將人與月連結了起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長久」「共嬋娟」。原本以月反襯人生的短暫與缺憾,是很深刻的情感流露,然後作了一個哲理的反省:月也有陰晴圓缺,並不影響月的本質;人的悲歡離合,也不改變生命的本質。如此明月與人生可以相互應和起來。
最後,再回到情感層面,以月為聯繫兩地有情人的媒介,共一月,情相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願人情長久,作為生命不變的本質之一,便可以超越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大約可以歸納出,月在哲思上,是作為東坡「變與不變」的辯證,在情感上,常襯出人事的缺憾與蒼涼。〈江城子〉最末:「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一片無限淒冷的場景。蘇軾作〈水調歌頭〉「兼懷子由」,兩人雖受空間阻隔,仍一情相繫,能夠「千里共嬋娟」,但在〈江城子〉,他懷念死去的妻子,與他共一「明月夜」的,只有「短松岡」,說不盡的蒼涼在言外。
(二)古今
登臨懷古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大主題,也是人性的一大主題。當人的自覺從自己擴大到歷史、古往今來之中,再視自己的生命,因而產生對生命的另一番觀照。
懷古作品的產生,常常夾帶著作者本身際遇的困頓、情感累積,而對時間特別敏感,然後登臨某一特別的地點,或為城樓、或為古戰場,見到某些週而復始的自然現象,從而發出一番詠懷。下面從〈永遇樂〉、〈念奴嬌〉(赤壁懷古)、〈八聲甘州〉來看東坡詞中的古今情懷。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ㄓㄣˋ如三鼓,錚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和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歎。
東坡作此詞時年四十三歲,知徐州,人生已過半,經歷幾翻波折,亦不知往後又將貶調何處,胸中的鬱悶在「明月如霜,好風如水」的夜裡顯得格外清醒,「天涯倦客,山終歸路,望斷故園心眼」道出他長期事與願違、「此身非我有」的情感堆積,時空的困頓都凝聚在燕子樓中,「樓」的本身,就是一個孤絕、封閉的意象空間,再加上這是個有故事的樓,「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他在樓裡夢見盼盼,夢醒了,盼盼不再;他的夢固然短暫虛幻,但是真實的盼盼也早已不在。
如果有一架攝影機,從燕子樓搭起時開拍,然後快轉,便見盼盼來了、走了,東坡來了、走了,又有後人繼續的來了、走了,燕子樓依舊,黃樓夜景也依舊。蘇東坡此夜心中所見的,恐怕就是這樣的鏡頭吧。「空鎖樓中燕」,鎖住的是不得歸故園的他
作〈永遇樂〉後十三年,東坡寫下了〈八聲甘州〉(寄參寮子),時年已五十六,意境顯得更為超曠淡遠,仍帶著一股悲慨的底流。〈八聲甘州〉上片:
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頭兩句就有種類似「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洞見,是比「人生如夢」更深一層的觀照。從前是「古今如夢,何曾夢覺」,這裡是「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從前道「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此處但云「白首忘機」。關於今古,已經思量的很夠,頭髮也早白光了。這是他貶杭州後又被召回朝廷、將要離去時寫給參寮子的詞。回到朝廷,應當算件好事,而東坡說自己「白首忘機」,是他一向的心志(他不是計較功名得失之輩),也是他的感慨:仍然不能以物喜,因為際遇總如潮來潮去,無所謂有情無情。這樣的言語,不就是一份惻惻之心歷經了更長的年歲而顯得更淡卻也更深幽的反映嗎?好像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所言: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杜甫自比葵藿,也鎖在自己向陽的天性裡。
東坡說:「不用思量今古」,因為正在思量的當兒今者已古,從前為思量今古而華髮早生的自己也真的老了,還剩下的是一些記憶:「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一個知己:「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一點心願:「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在潮聲中、餘暉下,顯得格外感傷,正是:「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
陸機〈弔魏武帝文〉云:「嗟大戀之所存,故雖哲而不忘。」王羲之〈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蘇東坡的悲哀通常沒有表現的這麼強烈,有的時候他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的時候他乾脆「一尊還酹江月」,有的時候「願謝公雅志莫相違」,但我總感到有股共通的底流埋藏在字裡行間,或者是一種空缺、一番掙扎,或者思尋某種永恆的想望....。
(三)行走
人在行走的時候,眼有所見,耳有所聞,身有所感,可以乘載許多思緒,營造出某種心靈狀態。而人在某種心靈狀態之下,也常會走出去,此時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感便都成為其心靈狀態的外在投射,好像一個時間的旅人走著生命的路。在東坡的詞裡,「行走」常是孤獨的,是有所醒覺的,醒覺之後,是清冷的。
〈永遇樂〉上片: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ㄓㄣ\如三鼓,錚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東坡夜宿燕子樓,夢見關盼盼,下片寫的世人生體悟和詠歎,上片就先寫他醒來在小園裡行走,見到清新可愛的景象,卻是「寂寞無人見」,是他一個人的感受,也許此刻夢中餘韻猶在,然後「錚然一葉」將他驚醒,清醒後,被茫茫的黑夜包圍。
〈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同樣是夜,這首顯得更加淒冷。「缺月」就是他心境的投影,在眾人都睡去的深夜唯有他一人還醒著,忽而有人影閃過,卻是隻孤鴻,這隻縹緲的孤鴻便成了他漂泊生命的化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執著著他的悲劇性格,在寂寞、寒冷的夜裡不斷地飛著,也是一種行走,成為一幅不安的心靈構象。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一回很不一樣的行走,是東坡對其一生行年至此的一次深刻的反省和體悟。詞前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以而遂晴。」這就產生了一個對比:其他同行之人「皆狼狽」,東坡「獨不覺」,那麼他覺的是什麼?驟雨之於他象徵什麼?他又是如何回應驟雨驟晴呢?
在狂雨中,他「吟嘯且徐行」,穿林打葉之聲他聽到了,但是心並不因之惶恐,反而在雨中的行走比尋常更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意識,雨是突如其來的,但是我可以決定要倉惶抑或徐行,決定步伐輕快與否的也不是竹杖芒鞋或者馬,而是自己的心靈狀態。平常我們在大雨中感到不適,或突然放晴、山頭灑來陽光煦暖,想必是雀躍不已的,而東坡在雨中已經不為所動、同共節奏而行,那麼放晴又如何呢?在大雨之中總有份豪情:就算一生風風雨雨也不過如此,我也不怕!「一簑煙雨任平生。」雨停,「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清風吹來,又醒覺一次,感到「微冷」(這次只是微冷,是淡淡的、冷靜的,不像〈卜算子〉那樣淒涼),微暖的夕陽又「卻相迎」,這是出乎他的期待的,因為他原本在風雨中能夠自適,就不是咬著牙在等待放晴,一旦放晴,他馬上就悟到了晴雨交替的道理,生命的本質是不變的,下一次風雨不知何時再至,那無所謂,主角是那個不斷行走的人。
這大概是東坡的詞作中對人生的反省與洞見最深刻、最有姿態、又最能情理相融的一首吧。讀完了「也無風雨也無晴」,下一個問題不禁浮上心頭:那麼,行走的人將往何處去?「歸去」,歸去何方?或者,這又回到了「明月幾時有」的那個問題去了吧。



臨江仙》原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名言佳句

名言佳句真正大英雄,卻於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羅大經)
諸葛一生惟謹慎。(諺語)
與人者,與其易疏于終,不若難親于始;御事者,與其巧持于後,不若拙守于前。酷烈之禍,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滿之功,常敗于細微之事。故語云:『人人道好,須防一人著惱;事事有功,須防一事不終。』不虞之譽不必喜,求全之毀何須辭?自反有愧,既無怨於他人;自反無愆,更何嫌乎眾口?功名富貴,直從滅處觀究竟,則貪戀自輕;橫逆困窮,直從起處究由來,則怨尤自息。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了心自了事,猶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以羶存而蚋仍集。仇邊之弩易避,而恩裏之戈難防;苦時之坎易逃,而樂處之阱難脫。有一念而犯鬼神之忌;一念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落筆要慎,出口要慎。勿輕小事,小隙沈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關尹子)寸火能焚雲夢,蟻穴能決大堤。(抱朴子)
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野。(漢書)
防謗於先,勝過闢謠於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誌)
塞一蟻孔而河決息,施一車轄而覆乘止。不以小事為輕,而後可以成大事。(拿破崙)
常存敬畏。(胡安璞)
小心變生肘腋。治心有無窮工夫,敬之一字,乃大總括。(高忠憲)
勤為無價寶,慎乃護身符。(姜太公)
心腹之患是謂大患。大禍奇災,不入謹慎人家。(勸善要言)
慎乃百年提撕緊鑰,敬為千聖授受真傳。(勸戒全書)
調養怒中氣,提防順口言,留心忙裏錯,愛惜有時錢。(汪綬之)
責人時,須想著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律己時,須想著細行不矜,終累大德。(朱樹新)
終身為善不足,一日為惡有餘。(何垣)
立名以一生,而失之僅頃刻。(英諺)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諺語)
欲人不聞,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為。美味腐腹。好色溺心。勇夫賈禍。辯口致殃。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北夢瑣言)
幾事不密則害成。(易經)
君子不願聞人之私,聞人之私者,危道也。(閱世芻言)
見善如渴,聞惡如聾。(勸善要言)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大戴禮記)
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荀子)
正面之敵不可怕,偽裝的朋友最可怕。天下之事,勝於懼而敗於忽。(呂東萊)
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則蹶;行險途者畏而慎,故徐步則不跌。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說苑)





改過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有過不可辭謗,無過不可反謗,共過不可推謗。(呂坤)
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改』字。凡有錯處,隨覺即改,如飾非文過便一生無長進處矣。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遂非。有錯不認,小事成大。貪功不讓,禍害臨身。君子無他技能,惟寡欲及善補過耳。(潘諮)
人有過失,非其父兄,孰肯誨責?非其契愛,孰肯諫諭?泛然相識,不過背後竊議之耳。(袁氏世範)
仲虺贊揚成湯,不稱其無過,而稱其改過;吉甫歌誦周宣,不美其無闕,而美其補闕;是則聖賢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陸宜公)
佛教曰懺悔,耶教曰悔改,孔子曰過則勿憚改;凡古今大宗教家教育之主旨,無不提倡此義,以為立身進德不二法門。(梁啟超)
過後方知前事錯,老來纔覺少年非。(安樂銘)
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反省悔悟,為自新之基。(偉人修養錄)
人能一旦洗滌舊染,雖昔為寇盜,今日亦不害為君子。(王陽明)
看人祇看後半截,浪子回頭金不換。(諺語)
人雖甚怒其人,而見其人之怵惕自咎,則怒亦自止;人雖棄絕其人,而見其人能引咎圖新,則絕可復收;故曰彌天罪過,當不得一箇悔字。(人譜)
學然後能知過,學之篤,然後能改過。(潘南山)
才敏過人,不足貴也;博辯過人,不足重也;勇力過人,不足敬也;人生第一善行,惟勇於改過而已矣。一日,與友人論修身之道;友人曰,吾老矣,某曰,公勿自棄,平日為惡,即屬纊時幹一好事,不失為改過之鬼,況一息尚存乎?(呂新吾)
汝勿謂世間多惡人,汝苟能立志為一善人,世間即少一惡人。自家過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呂近溪)
無心之失,說開罷了,一差半錯,那箇沒有。(呂近溪)
只常看看自己有不是處,便是進步。(朱子)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袁了凡)
莫煩惱前頭失處,且喜樂今日覺處。(王一庵)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靖節)
終日安坐,未飢而飯至,未寒而衣添,飲酒食肉,呼奴使婢,居有華堂,出有舟輿,可謂色色如意;不於此為善,更且使性氣、縱喜怒,有些子事,便不耐煩,甚且行造罪孽,豈不可惜!常念及此,久久自然寡過。(願體集)
教育在培養獨立思考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王傳)
教育就是愛與以身作則。(福祿貝爾)
愛,就是慈悲,慈就是給對方身心快樂;悲就是減輕對方的身心痛苦,沒有親疏之分。(證嚴法師)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若逃避現實離開人與事便無從產生智慧。(證嚴法師)

緣愛誠語~懲忿 懲忿世事萬變,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忿怒之發,夫豈能免?然其害甚大,不獨殘害身體,摧傷精神,且足令人灰心短氣,動作失度,而患瘋癡。對人而怒,是為他人之過失而罰自身也。 (英諺)
智者不怒人何也?人不善則惡,善人無可怒,固不當怒;至惡人雖有可怒,然怒之無用,且必致取禍;智者所以一概不怒也。 (李迪光)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 (論語)
當怒火慾水正騰沸處,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誰,犯的又是誰,此處能猛然轉念,邪魔便為真君矣。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 (曾文正)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諺語)
兩悔無不釋之憾,兩怒無不成之禍。 (呂新吾)
怒時計數至十,極怒之時、計數至百。 (費聖槎)
犯而不較最省事。 神斂方能言簡,氣收自覺怒平。 (庸行篇)
溫和之答語,能解忿怒。 (西諺)

緣愛誠語~堅忍 堅忍堅忍心乃成事之根基。(哥崙布)
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曾文正)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己之情欲不可縱,當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當用順之之法以調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適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必今日能容天下之謗者,他日乃能受天下之譽。學著了解別人,容忍別人,接納別人,這個世界才有光明的前途。能忍受落葉禿枝的醜陋,才有重新盎然新綠的時候。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別利器。(後漢書)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
凡事之勝利,屬諸最堅忍之人。(拿破崙)
忍耐勝運命。人生學問,正當在失意中磨鍊出來,勿為境累也。(陸清獻)
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重擔子須是硬脊梁漢方擔得。(程顥)
忍辱所以負重。(陸遜
)要甜先苦,要逸先勞;須屈得下,才跳得高。(呂近溪)
成名立業者,多困窮家之男兒;敗家喪身者,多富貴家之子孫。(金纓)忍不過時,著力再忍;受不得處,耐心且受;這箇中間,除了多少煩惱。(吉人遺鐸)
作人以能耐勞忍氣為要,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工夫也。(曾文正)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黃山谷)
逆我者,只消一箇忍字,定省片時,便到順境,方寸寥廓矣。故曰:「忍過事堪喜。」(李迪光)
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尹和靖)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劉忠介)
忍者、眾妙之門,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暫忍暫益、久忍久益,化有事為無事,變大事為小事;忍之忍之,人無奈我何也。(劉忠介)
人生惟處艱難困苦之地,傷心吞淚之時,最易消磨志氣,傷害心性。須知逆來順受之義,自為寬解,安命守義,庶有進步。(箴言類鈔)
閣下此時所處,極人世艱苦之境;宜以寬字自養,能勉宅其心於寬泰之域;俾身體不就孱弱,志氣不至摧殘,而後從容以求出險之方。(曾文正)
孔聖之忍飢,顏子之忍貧,閔子之忍寒,淮陰之忍辱,張公之忍居,婁公之忍侮;古之為聖為賢,建功樹業,立身處世,未有不得力於忍也。凡遇不順之境者其法諸。(白居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一毫之拂即勃然怒,一事之違即忿然發,是無涵養力之人也。


緣愛誠語~果決 果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在於眾,斷在於獨。(張居正)
艄工多,舟必敗。(李光弼引諺)
築室道謀,三年無成。(諺語)
頭腦宜清靜,思慮宜周密,決斷宜迅速。(修養叢談)
作事,須主意拿得定;做人,須良心放得平。(先儒)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呂新吾)
事有宜急了者,有宜姑置者,了之所以安心也,置之亦所以安心也,不了又不置,終日縈縈擾擾,究竟於事無益。(居易金箴)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餘閒;因循人似閒,心中常有餘累。(呂新吾)

~立志 緣愛誠語
立志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能做得到的。 (曾文正)
英雄不怕出身低。(諺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文正)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不問成敗利鈍,祇問良心要做,便立志去奮鬥。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志比天高何足傲,行如迅雷最可珍。彼富我仁,彼爵我義,君子固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有志者事竟成。(漢光武)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
天下惟自己培植自己乃可靠,外人及父兄均不能代謀也。(胡文忠)
各人喫飯各人飽,各人洗臉各人光。(諺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大丈夫不可無此氣慨。(朱子)
行事莫將天理錯,立身宜與古人爭。人生倘有希望,則艱難之中,自有慰藉;黑暗之中,自有燈火。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
呼吸一過,萬古無輪迴之時;形神一離,千載無再生之我。(呂新吾)
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你的生命的榮枯,全視你自己怎樣去培養。上帝待人,至為公允,善耕耘者,必能得好收穫。人生好似一座危險的長橋,實在不容易過,吾人不過則已,過則必須振作精神,小心謹慎,否則是難免不出危險的。(羅明德)
天下斷無不盡義務、老享權利之事,亦無毫不勤苦而能成功之理。所以吾人除急謀自立以求解決一己之生計外,實無善法以維持自己的活路和生存。時至今日,吾人惟有向自立之目標努力,不可預存望人幫助之心。須知天助自助者,我能自立,然後愛我者,方能為我盡力也。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必太雜,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過一兩句,所謂守約也。(曾文正)

吾生平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范純仁)
光陰似箭,冉冉又過十年,念德業之不進,愧名位之久竊!此後當於勤儉謹信四字之外,加以忍字渾字,痛自鍼砭。(曾文正)
熟思生平,不堪回首!間閱舊稿,深恨學不向前,可憂可愧。陽氣所發,金石為開;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程顥)
祇要自家上進,那怕人家看輕。(諺語)我的志是自幼至老與人相見而無愧色。(劉敏中)


對目標堅持多久 「敢向自己挑戰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能夠征服自己的人,才能頂立於天地之間。」有人問曾得到美國電視「艾美獎」的盲人吉姆.史都瓦說:「如果你對達成目標沒有任何進展,你會對這個目標堅持多久?」吉姆回答說:「如果有一輛車子翻覆,壓住了你的小孩,你會努力多久,把車子從你的孩子身上移開?你將利用各種不同方法,不斷地嘗試,直到把車子移開為止,是不是?這就是你應該努力的時間—直到你達成目標為止!」或許,人生一路走來,有許多不如意,也有很多嘲笑和諷刺,不過,我們若能「把嘲笑視同啟發,把諷刺看做激勵」目標一定可以達成!當我們「停止抱怨,努力實踐,貴人就會出現,理想就會實現!」摘自:戴晨志幽默加油站電子報

受苦,是一種激勵,而不是挫折 現今的大學畢業生像個「草莓族」,有令人頭痛的「三不」,那就是--「專業能力不佳」、「抗壓性不夠」、「態度不積極」! 想想,人若被冠上「三不」的帽子,那真是很可悲呀!人總是要面對困難、迎接挑戰,因為:在人生的戰場上,當我們在休息時,對手卻是在拚命呀!當我們在抱怨時,對手卻是在埋頭揮汗呀!所以,在面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時,告訴自己-- 受苦,是一種激勵,而不是挫折! 壓力,是向上激發的能量,而不是向下毀滅的打擊! 在壓力來臨時,我們都要靜下心來,接受它、面對它,然後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摘自:戴晨志勵志加油站 電子報
(1) 迴響 [ (0) 引用 ] [靜態連結網址][ 格言佳句 ] 29 三月, 2008 23:41

多一個朋友永遠勝過多一個敵人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說過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話:「只有兩種東西是真正無窮盡的──宇宙,與人類的愚蠢。但我對前者之無窮並不確定。」過去我在演講時說過以下這句話:「天底下所有的問題大致不出三種:自己心中創造的問題占了80%;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占了18%;真正連錢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占了2%(也是真正嚴重的)。」對人、對事你都要避免預設立場,保持寬廣的彈性。個人交友可以比較率性,但也不該過度以「估輕量重」的心態結交,這樣你會把朋友都嚇跑了。古人區分所謂的損友、益友,也倡議「無友不如己者」,這些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好原則。一個卓越的領導者,總是擁有寬廣的心胸聆聽他人,不輕易下斷論。他們一定將自己放置在更優秀、更強的人中間,讓他們不斷進步,同時也不斷地累積資源。記住「多一個朋友永遠勝過多一個敵人,少一個敵人就多一個商機」,一起努力,彼此分享,你會增加許多借力使力、互惠互助的盟友資源。

摘自:8+12突破法則電子報(1) 迴響 [ (0) 引用 ] [靜態連結網址][ 格言佳句 ] 29 三月, 2008 23:39
工作效率 「人只要是從事自己覺得重要、自己的創見,或是自己熱中的事情時,工作效率就會很高。」——Google軟體工程師 克利須納‧巴拉特摘自:大師輕鬆讀電子報
(1) 迴響 [ (0) 引用 ] [靜態連結網址][ 格言佳句 ] 29 三月, 2008 23:38

愛與被愛,都有責任 想要改變別人,要先改變自己。想要對方好好順從聽話,自己要先理解對方的需要。 如果,相處時遇到溝通的瓶頸,而你始終看到的都是對方的問題,要求對方改善的同時,你是否也曾提醒著該檢討自己?一味地把責任推給對方,或從頭到尾責怪自己,其實都解決不了問題。 感覺幸福時,要擁抱彼此。碰到障礙時,更要攜手同心面對問題,才是對愛負責的表現,才能長久相愛下去。 摘自名家專欄之吳若權 愛與被愛,都有責任